当时的灾区情景
那一天开始的历程
(根据灾区居民的讲述整理成稿。)
3月11日2011年
大海啸袭来
一场可怕的大地震。
肯定还会有海啸。
我是消防团员,所以跑去关闭水闸。
在避难途中,我挨家挨户查看还有没有人留在家里没有去避难。
提醒还留在家里的人赶快避难。
有的人说“一会儿就来”,最后却没能跑出来。
我后悔没有拽着他们一起跑。
看到近海的岛屿已经被海啸淹没,就知道还会有更大的海啸,于是向山上跑去。
“海啸来了,快跑啊!”我一边喊一边跑。
有的人听到我的喊声才开始避难,也有人慌忙奔跑。
有些人因此活了下来,而有些人却没能逃出去。
就算听到有人喊“救命”,也没法去救人。
没法跳到水里去救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落水的人被冲走。
虽然想试着确认他被冲到哪里,可是一转眼就找不到了。
我想着,亲朋好友应该都跑去避难了,所以朝公民馆走去。
道路已经被瓦砾覆盖,我摸黑走在海堤上。
远处发生了火灾,我借着微弱的亮光艰难地走着。
我走下海堤,爬到被海啸摧毁的房屋顶上,沿着屋顶向前走。
脚下不停地打滑,走得非常艰难。
能听到从倒塌的房屋下面传出的呻吟声。
“很快就会有救援的,再等一等……”
我只能一边这样想一边继续前进。
我一个人实在没有办法。
也有人明明已经逃出去了,又跑回家里,结果丢了性命。
还有人去学校接孩子了。
避难所的卫生间人满为患,还有人跑回家了。
夜里非常冷。
附近工地的工棚里,工人们收留了来避难的老年人,让老年人在那里取暖。工人们把工棚让出来,自己到外面去了。
从这天夜里起,附近地区就开始煮饭赈灾,把饭团送到了避难所。
他们背着装了饭团的筐子,沿着铁路线步行来到避难所。
3月12日2011年
一夜过去
天一亮,消防团就开始行动了。
早晨,自卫队、警察、消防都赶到了。
居民们也在海啸退去后来到街上,但余震强烈,消防车的扩音器中不停传出呼吁居民避难的声音。
尽管知道很危险,但我没能劝阻居民外出。
重型挖掘机在清除道路上的坍塌房屋,每当发现遗体时,挖掘作业就会暂停。
在一栋住宅的二层救出了7名幸存者。
行动的原则是优先救人。遗体就搁置原地。
收集物资,设置了临时救护所。
没有药品,我跟着一起去医院取药。
我把无法自己行走的孩子送到了救护所。
从夜里开始,有些初中生就在主动帮忙搬运物品了。
初中生也能发挥作用。
我跟这些初中生聊起了从海啸到来之前到灾害发生后的情况。
3月13日2011年
面目全非的城镇
火灾持续发生。
在装备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开展行动。
为了防止火势蔓延到人们避难的寺庙,我们把软管连接起来进行灭火。
出动直升机,在发生火灾的山林进行灭火。一边确认附近是否有人一边灭火。
这天的行动原则也是优先救人。
但是,从这一天开始,我们再也没能发现幸存者。
发现遗体后,就标记一下位置,把发现地点和时间报告给警察。
越来越多的人从别的地方赶来寻找家人或亲戚。
由于穿着消防团的工作服,很多人都来向我打听情况。还有人托我传话。
避难所的地点、家人、亲戚、熟人的安危等,我把知道的情况都告诉了他们。
准备离开避难所的人会来报告自己要去哪里。
我把避难所需要的饭团数量告诉支援者。
很多消防团员都已无家可归。
自家房子还在的人也没有回家,而是一同吃住,继续救援行动。
2011年3月14日~18日
救助生命
72小时,按照优先救人的原则持续开展救援行动。
搜救行动还在继续。
无法在倒塌的房屋里找遍每个角落。
受伤的消防团员越来越多。
在落脚不稳的环境中长时间行走,有的人膝盖受伤,有的人踩到钉子受伤等。
最初的3天,几乎不眠不休。
没有时间休息是一大难题。
这样一来,人变得反应迟钝,度日如年。
灭火行动仍在继续。
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形迹可疑的人。
有人要求增加夜间巡视。
没有直接遭受海啸侵袭的地区的消防团接过了这项任务。
对曾作为避难所的场所进行了地面清扫。
应该是为了安放遗体吧。
3月18日开展了联合搜救行动。
2011年3月19日~8月11日
为了求生
避难所进行整合,我们离开了之前的避难所。
避难生活仍在继续。
有时候因为前途未卜而担心得晚上睡不着觉。
开始搬入临时安置房。
临时安置房建在远离城镇的地方。
还有的商家开始准备开门做生意了。
开始建造可供人集会的场所。
有的学校校舍被毁,学生们就到别的学校借教室学习。
孩子们的身影为大人们增添了勇气。
6月18日举行了灾害发生后第100天的联合追悼会。
追悼会上看到我们一直在搜索的失踪者的姓名,知道他们的遗体被找到了。
夏天来了,盂兰盆节到了。
震灾海啸过后5年
积极向前看
不得已换了几次避难地点,地址改了3次。
每次都需要通知别人地址变更。
跟当地的商家一起经营临时联合店铺。
临时联合店铺也是保持人与人联系的场所。
家人目睹海啸后,再也不肯住在地势低的地方,所以把房子建在了高地上。
需要一个能放心居住的地方。
搬到高地去住,离开了受灾前居住地的邻居们。
这是临时店铺,准备重建原来的店铺。
由于资材价格上涨等原因,重建的费用也上涨了。
每个人的重建目标各不相同。
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每当有祭典时,背井离乡的人们也会回来参加。
人们仍然眷恋着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