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生命的行動
Case-1 岩手縣洋野町八木地區的事例
儘管沒有防潮堤 由於平日的積累,無人罹難
洋野町(人口1萬9,514人 截至2011年3月31日)由東日本大震災海嘯造成的死者、失蹤者、傷者人數為0,這在受災慘重的岩手、宮城、福島3縣的沿岸自治體當中是絕無僅有的。12公尺的防潮堤讓受害程度減輕。八木地區因受到地形限制,為町內唯一沒有修建防潮堤的地方,但在11.6公尺海嘯的襲擊下,雖造成建築物損害,卻沒有任何罹難者。
洋野町每年都會在昭和三陸海嘯襲擊的3月3日早上進行防災訓練,但由於參加者逐年減少,於是從2006年開始重新評估,參考居民的問卷調查,將訓練日改為星期天的白天,還整建了通往高地的避難道路,並將義消團員的撤離機制及封鎖通往低窪地區的町道等加入訓練內容中,持續進行改善。自2008年起各地區成立自主防災組織,在八木地區,平日就會對通往高地的避難坡道進行除草和除雪工作,並在路旁設置海拔高度標示板,採取了讓所有人都能時常意識到自己居住地高度的機制,將對海嘯的危機感及高度的防災意識滲透到當地居民心中。
透過這樣日復一日的努力,在震災海嘯當天,大家互相呼叫,迅速行動,全體居民得以平安無事地完成避難。
Case-2 岩手縣久慈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的事例
察覺異常做出正確判斷 一年3次的海嘯避難訓練派上用場
久慈國家石油儲備基地位於久慈市夏井町,是一座巨大設施,地上設施約8公頃、地下儲油設施區域約26公頃。為預防石油無法進口等突發狀況,地下42公尺的岩盤儲槽當時備有原油167萬公秉,這個儲油量可供日本全國使用四天,相當於岩手縣一年的石油用量。
震災海嘯當天,14點49分,所長透過緊急用自備發電機看到電視播放大海嘯警報發布的消息,立即在機構內同步播放「大海嘯警報發布,立即避難」的指示,關閉連接岩盤儲槽的防潮門。身處基地內的所有職員及合作公司的員工們緊急以車輛或徒步的方式前往位處高地的指定避難場所。
當時有三名員工正在連結地下設施的工作隧道內,他們透過無線電聯絡得知大海嘯警報發布,便從西坑口前往避難。此外,還有兩人身處沒有廣播設備的A作業隧道內進行檢查作業,他們聽見隧道深處傳來嘩啦嘩啦的水聲,根據以往經驗,感覺到不同於尋常的氣息,為了確認狀況自行離開隧道,成功地加入避難行列。
15點10分,基地內共55名職員全數避難完畢,通過設置前往高地的避難階梯,加上每年3次的海嘯避難訓練等,日常積累的海嘯的防備工作實現了迅速避難。
Case-3 岩手縣野田村野田村保育所的事例
平日的訓練成果 高度防災意識拯救園所幼童性命
震災海嘯發生當時,野田村保育所位在距離野田灣約500公尺的位置。其周圍平坦,被列為「一旦發生大地震,海嘯將在15分鐘內抵達」的淹水區域內,距離指定避難場所約有1公里的距離。由於考量要在15分鐘內讓園所幼童避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保育所採取了各種措施,如每月必定舉行一次避難訓練、平時進行快走散步,以及購入能夠讓約7名嬰幼兒搭乘的嬰兒手推車當作「避難車」使用。此外還取得同意,可直接穿越前方500公尺處高地上的民房農田,縮短避難路徑等。
震災海嘯當天,恰好遇上每月一次的訓練日。職員叫醒午睡中孩子們的時候,劇烈的搖晃襲擊而來,0歲的小寶寶用背巾背起,1歲的幼兒則搭上避難車,其他的幼童直接穿著室內鞋,按照訓練開始避難,並抵達高地的民宅前。在這之後他們看到了海嘯,因此穿越事前已獲同意,若發生海嘯時可為了避難而穿越的農田,抵達事先確定好的避難場所。
當時的保育員主任想起當地流傳著「要是發生大地震就逃往『源平坂』」的說法。事實上,海嘯已經逼近至源平坂下方的法理橋附近。
前人的經驗和日常的訓練化作成果,園所幼童和職員約100人得以平安避難,連一個被嚇哭的孩子也都沒有。
Case-4 岩手縣岩泉町小本小學的事例
傾聽居民的意見及時實現 新設置避難階梯改善原本通往大海的避難路徑
受災嚴重的岩泉町立小本小學舊校舍,由於海嘯造成地板被水淹沒,校園和體育館被瓦礫以及沖來的車掩埋,但震災海嘯當天在校內的88名學童卻沒有任何人罹難。
小本小學以往的避難路徑為了避開校舍西側的陡坡,而採用繞道而行的一條路徑,這條路徑要通過預計會被海嘯淹淹沒的區域,先朝大海的方向前進,上國道後再進行避難。
居民們不斷控訴「讓學童們不得不朝著海嘯來襲的方向避難太危險了」,町長與日本國土交通省三陸國道事務所進行了協議。在震災海嘯發生的兩年前,2009年3月,建成了不必從校舍向大海前進即可上國道的長約30公尺、130階的避難階梯。
透過該階梯,不僅縮短了避難路徑,也大幅減少了避難所需時間。
震災海嘯當天,孩子們為了逃離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席捲而來的海嘯,拼命地跑上避難階梯,前往高地的廣場避難,所有人平安無事逃離海嘯。而在通過國道時義消團員協助引導了方向。
Case-5 岩手縣釜石市釜石東中學的事例
學習釜石的過往事件 徹底遵循避難3原則。防災教育發揮作用
鵜住居地區是釜石市內受災最嚴重的地區,而當時釜石市立釜石東中學距離大海僅500公尺。震災海嘯發生當時,學生們一邊大喊「海嘯要來了」,一邊跑向事先確定的避難場所,一旁的釜石市立鵜住居小學的小學生們,也跟隨著呼喊聲前往避難。但是,當地居民目睹避難場所後的山崖開始崩塌,有小石頭掉落,將這個狀況告知釜石東中學的老師,於是他們前往更高的高地。包括兒童、學生、教職員、鵜住居保育園的幼童們,以及附近居民在內,600多人前往地處更高的高地上一所看護福利設施避難,接著所有人又決定前往更高的高地。中學生們不是牽著小學生的手,就是推著載有保育園幼童的推車,又或是背著嬰兒等,拼命往前跑。
一開始的避難場所在所有人逃離約5分鐘後被水淹沒。海嘯一直逼近到看護福利設施前。由於中學生們帶頭採取行動,在千鈞一髮之際,許多人得救了。此外,中學生們不是被拯救的一方,而是拯救他人的那一方,有意識地帶著小學生和保育園幼童行動。
中學生們曾學過避難三原則「1.勿受制於假設 2.在所處情況下盡最大努力 3.成為帶頭避難者」。三陸地區流傳著「海嘯來襲各自逃」說法,也就是「要是海嘯來襲,大家首先就是要各自逃命」,配合這個教訓,自己思考,自己的性命由自己守護,互相幫助,這是防災教育發揮作用的事例。
Case-6 岩手縣大船渡市越喜來小學的事例
從地震的搖晃預感會有海嘯
立即開始避難,新建的避難階梯救了孩子們
震災海嘯發生當時,大船渡市立越喜來小學位在距離大海僅200公尺的低窪地區,3層樓校舍靠道路一側有高達5公尺的山崖。以往的避難路徑是先從校舍1樓出去,穿越與高地方向相反的校門,跑上70公尺長的坡道上到山崖上,再前往位處高地的三陸鐵道三陸站。對此,當時當地的市議會議員控訴「海嘯來襲時,最危險的難道不是越喜來小學嗎?」他認為「孩子們還要跑到1樓會來不及。從2樓直接跑到道路上比較快!」歷經多年時間提案要求設置避難階梯,再加上學童的監護人等來自當地社區的要求,在震災海嘯的前一年,2010年12月,設置了連接校舍2樓與山崖上道路的避難階梯,其長約10公尺、寬1.5公尺。
在震災海嘯當天,按照避難手冊應該要等到搖晃停止才開始避難,但校方判斷「搖晃時間過長,海嘯不到30分鐘就會抵達」,因此小心謹慎地在搖晃尚未平息前便開始避難。71名學童及13名教職員,藉由設置的避難階梯跑上山崖後得以迅速前往高地。
在這之後席捲而來的海嘯吞沒並徹底摧毀了校舍,由於迅速開始避難以及避難階梯,讓學校全員平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