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的行动
Case-1 岩手县洋野町八木地区的事例
即使没有防潮堤 由于平日的积累,遇难者为零
洋野町(人口1万9,514人 截至2011年3月31日),由东日本大震灾海啸所导致的死亡、失踪和受伤者为零。这在受灾严重的岩手、宫城、福岛3县的沿岸自治体中是绝无仅有的。12米的防潮堤减轻了危害。由于地形的限制,町内唯一没有修建防潮堤的八木地区虽然遭受了11.6米海啸的袭击,建筑物受损,但没有出现遇难者。
洋野町每年都会在昭和三陆海啸袭来的3月3日早晨开展防灾训练。但是,由于参加者逐年减少,从2006年开始进行重新评估,根据居民问卷调查将训练日改为周日白天。还修建了通往高地的避难路,训练内容中加入了消防团员退离和封锁通往低地的町道等内容,不断做出改善。2008年起,各地区都成立了自主防灾组织,八木地区平时会对通往高处避难的坡道进行除草和除雪,并在路边设置海拔显示板,采取了任何人都能够随时识别自己居住地高度的机制,向居民们渗透海啸的危机感,树立较高的防灾意识。
通过这样的日常措施,地震海啸当日,大家互相呼叫,迅速行动,没有出现任何一个牺牲者,全体居民平安无事地完成了避难。
Case-2 岩手县久慈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事例
注意到异常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年3次的海啸避难训练派上用场
久慈市夏井町的久慈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是一座巨大的设施,地上设施占地约8公顷,地下储油设施地区约为26公顷。为防无法进口石油等不测事态,当时储备在地下42米的岩盘储罐中的原油为167万千公升,可供日本全国使用4天,相当于岩手县一年的石油用量。
地震海啸当天,14时49分,所长通过应急发电机看到电视广播中发布大海啸警报的消息,立刻通过机构内的全体广播发出指示“大海啸警报发布,立即避难”。关闭连接岩盘储罐的防潮门。在基地内的所员与合作公司的职员们立即通过车辆或徒步前往高地的指定避难所。
当时有三名员工正在通往地下设施的服务隧道内,他们通过无线联络得知大海啸警报后,由西坑口前往避难。另外,还有两人在没有紧急广播设备的A工作隧道中进行检查作业,听到从隧道深处传来的啪嚓啪嚓的水声,根据以往的经验,感觉到不同寻常的气息,为了确认状况,自行跑到坑外,成功地加入避难的行列。
15时10分,在基地内的55名人员全部完成了避难。由于设置了通往高地的避难楼梯,每年开展3次海啸避难训练等日积月累的海啸防备工作,大家实现了迅速的避难。
Case-3 岩手县野田村野田村保育所的事例
平时训练的成果 高度的防灾意识拯救了幼儿园儿童的生命
地震海啸当时,野田村保育所位于距离野田湾约500米的位置。其周围平坦,位于“如果发生大地震,海啸将在15分钟内到达”的浸水区域内,距离指定避难场所有约1千米的距离。15分钟内让幼儿园儿童避难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幼儿园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每月必定会进行一次避难训练,平时开展快步走散步,购买了大约能乘坐7个婴儿的手推婴儿车作为“避难车”。此外还取得了许可,可穿越前方500米高地上的农家田地,缩短了避难路线等。
地震海啸当天刚好是每月一次的训练日。职员叫醒午睡中孩子们的时候,剧烈的晃动袭来,0岁儿童用背带背起来,1岁孩子放上避难车,其他的幼儿园孩子直接穿着室内鞋按照训练开始避难,并到达了高地的农家前。之后,他们看到了海啸,于是穿过事前取得许可,万一发生海啸时可以为了避难而穿过的田地,到达了事先确定好的避难场所。
当时的主任保育员想起了当地流传着“如果发生大地震,就逃往‘源平坂’”的说法。事实上,海啸已经逼近至源平坂下的法理桥附近。
前人的经验和日常训练化作成果,幼儿园儿童和职员约100人得以平安避难。连一个吓哭的孩子都没有。
Case-4 岩手县岩泉町小本小学的事例
倾听居民的呼声及时改变 新设避难楼梯改善通往大海的避难路线
受灾严重的岩泉町立小本小学的旧校舍由于海啸导致地板被水淹没,校园和体育馆被瓦砾和冲来的车掩埋。但是,地震海啸当天在校内的88名儿童无一人遇难。
小本小学以前的避难路线为了避开校舍西侧的陡坡,采用了绕行的路线。这条路线要经过预计会被海啸淹没的区域,先向大海的方向前进,上国道之后再进行避难。
居民们不断控诉“孩子们不得不朝着海啸涌来的方向避难太危险了”,町长和日本国土交通省三陆国道事务所进行了协商。在震灾海啸的2年前,2009年3月,建成了不必从校舍向大海行走即可上国道的长约30米、130阶的避难楼梯。
通过该楼梯,不仅缩短了避难路线,还大幅缩短了避难所需要的时间。
地震海啸当天,孩子们为了逃离以出乎预料的速度逼近的海啸,拼命地爬上避难楼梯,前往高地广场避难。所有人平安无事地逃离海啸。而在通过国道的时候消防团帮助引导了方向。
Case-5 岩手县釜石市釜石东中学校的事例
学习釜石的案例 彻底贯彻避难3原则。活学活用的防灾教育
鹈住居地区是釜石市内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当时釜石市立釜石东中学位于距离大海仅500米的地方。地震海啸时,学生们一边喊着“海啸来了”,一边向事先确定的避难场所跑去。旁边的釜石市立鹈住居小学的小学生们听到喊声也继而开始避难。但是,当地居民目睹避难场所背后的悬崖开始崩塌,有小石头坠落下来,将情况告诉给釜石东中学的教师后,大家便决定前往更高的高地。包括儿童、学生和教职员、鹈住居保育园的幼儿园儿童们和附近的居民在内,共600多人前往位于更高处高地的看护福利设施避难,所有人一起再从那里前往更高的高地。初中生们拉着小学生的手,推着载有幼儿园儿童的手推车,又或是背着婴儿等,拼命跑起来。
一开始的避难场所在全体人员离开约5分钟后被水淹没。海啸冲到了看护福利设施跟前。多亏了初中生们带头行动,在千钧一发之际,许多人得救了。在这一则事例中,初中生们不是被救的一方,而是救助的一方,有意识地带着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展开了避难行动。
初中生们学习过避难3原则:“1.不要局限于设想的情况 2.在现有情况下竭尽全力 3.做带头避难的人”。在三陆地区流传着“海啸四散逃”的说法,即“海啸来了,大家要立刻四散逃命”。结合这一经验,自己思考,自己的生命由自己来保护,互相帮助,这是防灾教育活学活用的事例。
Case-6 岩手县大船渡市越喜来小学的事例
从地震的晃动中预感会有海啸 立即开始避难,新建避难楼梯挽救了儿童
地震海啸发生时,大船渡市立越喜来小学位于距离大海仅200米的低地。3层校舍的道路一侧是高达5米的悬崖。以前的避难路线需要先从校舍1楼出去,穿过与高地相反方向的校门,爬上70米的斜坡到悬崖上面,再前往位于高地的三陆铁路三陆站。对此,当时当地的市议会议员控诉“海啸袭来时,最危险的不就是越喜来小学吗?”他认为“孩子下到1楼就来不及了。从2楼直接出发会更快!”长年不断提出设置避难楼梯的建议,再加上学童的监护人等来自当地社区的要求,于地震海啸前一年,2010年12月,设置了连接校舍二楼与悬崖上道路的长度约10米、宽1.5米的避难楼梯。
此外,按照手册本应该等晃动平息之后再避难,而地震海啸当天,校方判断“晃动的时间过长,海啸不到30分钟就会袭来”。于是小心谨慎地在晃动期间就开始了避难。71名儿童和13名教职员通过设置的避难楼梯到达悬崖上之后得以迅速前往高地。
此后喷涌而来的海啸吞没并彻底摧毁了校舍。由于迅速开始避难以及避难楼梯,所有人得以平安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