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3-E

從東日本大震災海嘯的經驗中浮現出避難的相關課題

從造成眾多罹難者的東日本大震災海嘯經驗中,浮現出了種種課題。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保命」,什麼是必要的?請大家一起來思考。

海嘯避難
從平日就建立起「共同協助」災害弱勢族群的機制

東日本大震災海嘯當中,岩手、宮城、福島3縣中因海嘯直接死亡的人,其中60歲以上的罹難者佔比約64%(※1),當時這3個縣的受災地區總人口當中,60歲以上人口佔比約31%(※2),如此看來就能了解高齡者受災程度之嚴重。此外,身障者的的死亡率據說是所有居民死亡率的近2倍(※3)。未來要著眼的,是要如何去保護包含高齡者、身心障礙者以及嬰幼兒、孕婦及產婦、傷病患者和觀光客等,這些在災害時需要支援的人們。不只是行政機關、消防隊、警察等相關機構,町內會及自主防災組織等地域社會也要共同協助,期盼從平日就要致力於打造編組「共同協助」的計畫及規則。

※1 根據《2012版 警察白皮書》
※2 根據《2011版 防災白皮書》當中〈東日本大震災中死者與地區人口年齡結構比較(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
(內閣府根據日本警察廳、總務廳資料編制 人口結構 截至2010年9月1日)
※3 根據內閣府《第32屆身心障礙者制度改善推動會議 2011年5月23日 議事摘要》以及
  NHK調查《東日本大震災中受災的身心障礙者人數(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截至2012年9月5日

海嘯警報、避難資訊
致力傳達、接收更正確的資訊

在東日本大震災海嘯中,日本氣象廳雖然在地震發生3分鐘後便發布了海嘯警報,但礙於技術上的限制,第一次警報的海嘯推測高度(3公尺)遠低於實際海嘯高度,也未能迅速更新資訊。各自治體也因為防災行政無線電喪失電源等原因,未能確實傳達更新後的海嘯警報。
基於這些反省,改進了海嘯警報和避難資訊的傳達方式,持續推進傳達方式的多樣化。至於作為接收資訊的個人,關鍵是要具備「自己的性命自己守護」的認知,確保能隨時從數個資訊來源得到最新資訊。

正確理解並運用海嘯災害預測地圖

東日本大震災海嘯中受災的岩手縣內,所有沿岸市町村都製作了海嘯災害預測地圖。海嘯災害預測地圖指的是記錄下從過去的海嘯及海嘯模擬所預測的淹水範圍、避難場所、以及避難路徑等,是能發揮防災功效的地圖。但海嘯防災地圖上若是沒有標示會淹水的區域,就可能會讓人誤以為「這裡很安全」,導致延誤避難,指定的避難場所也發生過淹水的情況。
根據不同的情況,實際的淹水範圍、淹水高度,有可能超過海嘯災害預測地圖上記錄的預測值。關鍵在於具備「要逃往更安全的地方」這樣的認知,並將其運用於避難對策。

防潮堤
超越防潮堤的海嘯來襲

在多次經歷海嘯災害的岩手縣沿岸地區,人們加強整建了防潮堤和防波堤等設備來當作應對海嘯的對策。在東日本大震災海嘯中,例如高15.5公尺的普代水門和太田名部防潮堤,在大海嘯中守護了普代村村民的寶貴性命,釜石灣口防波堤雖然遭受嚴重損傷,但據悉它將海嘯的高度最大降低了6公尺左右,這些經過整建的海岸保全設施被認為發揮了效果。但是,海嘯之巨大超越預測,在許多沿岸市町村越過或是破壞防潮堤,造成了嚴重災害。
對於今後也有可能發生的巨大海嘯,只靠硬體方面的對策終有其極限,也需要配合實施日常的避難訓練及防災學習等軟體方面的對策,關鍵在於讓每一個人都具備「會有超越防潮堤的海嘯來襲」這樣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