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1-E

自衛隊 為了盡快、盡可能拯救更多人

史上最大規模的10萬人陣勢

陸上自衛隊
全力出動 全體人員,立即趕往東北!

① 緊急召集東北方面隊 6,600人第二天一早在沿岸地區展開行動

岩手縣在地震發生6分鐘後的14點52分左右,向自衛隊發出派遣災害支援請求,而在2分鐘前,自衛隊已將歸隊命令下達給負責青森、秋田、岩手3縣的陸上自衛隊東北方面隊第9師團全體隊員。
15點20分,地上偵察部隊從岩手駐紮營區出動,10分鐘後初期處理部隊已向各自負責的地區前進,16點30分,第9師團的主力部隊也從各駐紮地出發。整個東北方面隊總計出動6,600人。從第二天3月12日一早正式展開人命救助行動。
「東北方面隊全體人員,緊急召集!立即趕往海岸!」
這是災難發生時,陸上幕僚長告知東北方面總監的一句話。

② 慢1小時就會導致延誤1天 決定從全日本召集部隊

防衛省早在1年前就制定了假設「宮城縣海域地震」發生的應變計畫,但在預想中的死者、失蹤者達數千人……。「光憑東北方面隊絕對不夠……。必須從全日本召集部隊,而且是分秒必爭。」但根本沒有這樣的計畫。基於確信「慢1個小時就會延誤1、2天的救援時間」,幕僚長陸續向日本全國各地的方面隊下達「立即趕往東北!」的指示。
通告東北方面總監「部隊會從全國各地集結而去,交給你全權指揮」。
3月14日日本史上第一個災害統合任務部隊(※)正式編組完成,人命救助的戰鬥就此展開。這場戰鬥更進一步擴大為超過十萬人的態勢,截至8月31日大規模震災災害派遣結束為止,共計派遣約1,058萬人,持續174天。

※災害統合任務部隊是指在陸上自衛隊東北方面總監的指揮下,由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編組成陸災部隊、海災部隊、空災部隊,並進行統合運用的部隊。

③ 基於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訓練成果,災害發生時,各部隊毫不猶豫地衝向了負責的沿岸地區

災害發生3年前的2008年,日本進行了號稱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震災應變訓練「陸奧ALEART 2008」。這場訓練是針對被預測為發生機率極高的宮城縣海域地震,預想該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措施。陸上自衛隊東北方面隊的所有部隊不用說,另外還有其他方面隊、海.空自衛隊、包含岩手縣、宮城縣從岩手縣宮古市到宮城縣岩沼市範圍內面太平洋的24個自治體、防災相關35個機構,連同一般市民約1萬8,000人參與。在預測會遭受災害的現場還舉行了拓展訓練,這是前所未有的。
陸上自衛隊各部隊都有自己負責的市町村,收到出動命令的同時,全體人員便一邊確認道路狀況一邊趕往現場。隊員並沒有被告知詳細的訓練內容,而是被要求根據現場情況,進行有效的應變行動,例如在負責地區建構行動據點等。
訓練中所負責地區之後也被分配為各部隊的出動目的地,訓練每年都在持續。以這樣日積月累的訓練為本,2011年3月11日災難發生時,在幾乎與所有沿岸災區的通訊都斷絕的情況下,各部隊依然能毫不遲疑地奔往各自的活動據點。

海上自衛隊
所有可移動的艦艇立刻趕往三陸海域!

① 海上自衛隊1萬6,000人趕往災區

強震發生後5分鐘的14點51分,橫須賀地方總監部(橫須賀地方司令部)下達了「第一配備(全體歸隊)」指示,14點52分,自衛艦隊司令官透過全體廣播向海上自衛艦發號施令!
「所有可移動的艦艇立刻趕往三陸海域!」。
自衛艦隊是指統籌艦隊和飛機等位於全日本的實際活動部隊,並運用於作戰的部隊,其司令部是能夠一元化指揮部署於全世界的海上自衛隊部隊的總司令部。
投入海上自衛隊三分之一人員的奮戰就此開始了,數量最多時曾投入艦艇約60艘、飛機約100架飛機、人員約1萬6,000人。

② 必須動用海上自衛隊的所有資源來拯救國民

根據規定,海上自衛隊在大規模災難發生時,唯一能夠擔綱指揮的是負責災害發生地區的地方總監。因此,三陸海域發生的地震是由橫須賀地方總監負責應對和指揮。一直以來都是以總監部為中心進行準備及訓練。
當時,總監卻做出破例的行動,他並未把指揮所設在橫須賀地方總監司令部,而是將指揮所移往同樣位於橫須賀的自衛艦隊司令部。
總監認為,這個行動會成為傾盡海上自衛隊之力的大作戰。現在不是執著於面子的時刻,「為了快速、順暢地調動海上自衛隊的所有部隊,就要遷移指揮所」。這是總監做出的決斷。總監當著部下的面說道「必須動用海上自衛隊所有資源來拯救國民」。

航空自衛隊
救助所有找到的人!

① 災難發生當天的日落後,陸前高田出現了首批獲救者

航空自衛隊在災難發生後的15點5分,從青森縣三澤基地、茨城縣百里基地以及石川縣小松基地派出F-15噴射機,負責蒐集資訊。
但震源附近的天候惡化,雲層低垂籠罩,由於惡劣天氣和降雪,很長一段時間只能在福島以南的地區進行偵察飛行。
2011年3月11日,岩手縣沿岸的日落時間為17點35分左右。
時間一點一滴地迫近日落時分,可以在夜間飛行的直昇機只有自衛隊和海上保安廳才有。
夜幕低垂才終於能夠進入震源地附近,視野一片黑暗,海岸線看不到一絲亮光,這是跟往常截然不同的景象。無法分辨大海與陸地,只能看見燃燒的火勢。飛行員一邊冒著碰撞電塔或輸電線等看不見的障礙物的危險,一邊持續在海岸線進行偵察。
在這樣的情況下,18點10分,三澤基地的直昇機隊在陸前高田市救出了11名避難者。以此為開端,真正的救助行動開始了。

② 展開不眠不休的救助行動

航空自衛隊的指令簡單明瞭。
「救助所有找到的人!」
72小時是生與死的分界點,自衛隊史無前例地採用了72小時連續運用偵察機、救難機的體制。為了盡可能挽救更多人命,首先要全力以赴,這就是任務。
百里基地是靠近東北地區太平洋一側災區的基地,從全國飛來的救難機集結在此,人員從平時的80名增加到200名,機體從3架增加到14~15架,機庫堆滿了救援行動所需的物品。
從此開始,搭乘救難機的組員們一次升空就要持續飛行5~6個小時,有時甚至要持續飛行11個小時,他們降落到避難者所在處並將其救起。一間一間地確認學校、公民館、民宅,尋找避難所及安全的收容處,將找到的人運送到那裡。返回基地後報告訊息後,小睡片刻又再次升空。就這樣,3天內一共救助了1,353人※,運送了60名急症患者。
據說災難發生後的一個星期內,每人的飛行時數為40~50小時,高達平時1~2個月的量。後勤隊員們也連續一個月不眠不休地工作。

※航空自衛隊全體的救助人數為3,47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