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1-A

東日本大震災海嘯概要

遍及廣大區域的受災範圍與大海嘯造成的莫大災害

2011年3月11日、14點46分,發生了震源在三陸海域、地震矩規模(Mw)高達9.0(※1)、最大震度7級(宮城縣栗原市築館)的強烈大地震以及大海嘯。罹難者19,689人(包含因震災相關原因死亡者)、失蹤人數達2,563人(※2),這起地震海嘯造成東日本廣大範圍內的建築物、道路、以及橋樑等損壞,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重大核安事故。日本氣象廳將此地震命名為「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海域地震」,日本政府則決定將這起震災命名為「東日本大震災」。這是日本國內觀測史上最大規模,也是自1900年以來,世界第四大規模的強烈大地震。
岩手縣為了提醒人們莫忘海嘯災害的嚴重性,將其稱為「東日本大震災海嘯」。

※1 表示地震本身大小(規模)的計量單位。規模(M)是以地震儀觀測到的震波振幅計算得出,但若是規模過大的地震則會被低估。近年來的大型地震,是以斷層錯動的規模(斷層面積×斷層錯動的平均位移量×岩層剛性係數)為基礎計算的地震矩規模(Mw)表示。
※2 2019年3月8日日本消防廳發表
「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區太平洋海域地震(東日本大震災)相關內容」第159報

東日本大震災海嘯的時間經過

日本氣象廳在地震發生3分鐘後,向岩手縣、宮城縣、以及福島縣發布了海嘯警報(大海嘯),海嘯在地震發生後不久即被觀測到。觀測機器所記錄下的海嘯抵達時刻以及海嘯高度最大值分別為:岩手縣宮古觀測所於地震發生40分鐘後測得8.5公尺以上;宮城縣石卷市鮎川觀測所於同一時間測得8.6公尺以上;福島縣相馬觀測所於地震發生1小時5分鐘後測得9.3公尺以上等。但由於觀測機器遭海嘯損毀無法測量,因此無法明確知曉實際上到達的最高海嘯高度。海嘯廣泛波及從北海道至沖繩的區域,隔天12日的20點20分,所有海嘯警報(大海嘯)轉為海嘯警報(海嘯),兩天後的13日17點58分,海嘯相關的所有警報、注意報方被解除。

※海嘯警報、海嘯注意報於2013年修改。

跨越太平洋波及沿岸各國

海嘯在地震發生後約7小時抵達夏威夷,經過約1天時間抵達美國西岸。美國的加州、夏威夷、智利、厄瓜多分別觀測到最高超過2公尺的海嘯,加州有1人罹難,印尼的巴布亞有1人罹難、5人失蹤。這場海嘯不僅影響了日本,也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