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然災害的防範
近代以前的防範
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大自然在為我們帶來豐富資源的同時,有時也會展現兇猛的一面。
過去不向現代有先進發達的科技,從過去的時代開始,人們在遭逢自然災害襲擊的過程中,孕育出以各種不同形式與大自然共生的智慧。在此我們將以前人們對自然災害的防範為主題,向各位介紹2個與水災及地震相關的案例。
運用河川流向 開口堤防
日本人認為要與大自然共生,而不是支配或控制大自然,這一思想的最佳案例之一,就是以氾濫為前提設計的堤防──開口堤防。
開口堤防是在有堤防的區間設置開口部位,延長下游側的堤防,與上游的堤防形成雙重的非連續性堤防。這是從日本戰國時代就使用的技法,重疊的堤防看似飄舞的彩霞,日文中以「霞堤」命名。平時可以輕鬆地從河川外側排水,河水氾濫時上游溢出的的洪水能從開口部位迅速地流回河中,從而防止災害擴大到四周。
開口堤防的構造
柔軟吸收地震力量的構造 五重塔
法隆寺(607年創建)的五重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築,於長達約1,400年的期間中經歷過無數次地震,卻未曾倒塌。雖說箇中原因至今仍未完全查明,但一般認為是經由各種方法使其構造能柔軟吸收地震的搖晃。例如塔的骨架對水平力量擁有巨大抵抗力,而塔本身擁有可耐受極大變形的性能,還可藉由斗栱來緩和振動等。且經由定期修補作業及拆解修繕,得以長年維持健全狀態。
這種柔軟吸收地震搖晃的想法,也影響了現今的隔震技術及減震技術,對打造超高層建築等貢獻良多。日本的傳統木造建築中蘊含著智慧,也有效運用於現代耐震技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