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刻於歷史的海嘯
關於「三陸」這個地區名稱
「三陸」是明治時代(1868~1912年)陸奧、陸中、陸前這三個地區的總稱。
現在主要是指從青森縣八戶到岩手縣、宮城縣牡鹿半島的沿岸地區之名稱。
關於地震規模的標示
表示地震規模的計量單位有好幾種,根據使用的算式或地震觀測網的不同,數值也可能會有所不同。本館的展示當中,基本上是以從地震波振幅計算得出的「規模(M)」表示,而東日本大震災海嘯以及國外發生的地震,則是以斷層錯動的規模為依據所計算出來的「地震矩規模(Mw)」來表示。
869年7月13日
貞觀地震海嘯
現存紀錄中東北最古老的海嘯
869年7月13日晚間,於現在的東北地方太平洋側發生了大地震與大海嘯。此事被記載於當時政府編纂的《日本三代實錄》中,在留存有紀錄的東北地方海嘯中為最古老的事例。當時設有鎮守府的多賀城(現宮城縣多賀城市)中,城郭、倉庫、門櫓及垣壁等大多崩塌。其後海嘯湧入至城下,多賀城周邊宛若一片汪洋,有約1,000人來不及逃跑而溺斃。在從仙台平原到岩手縣沿岸的廣大範圍中皆有發現此海嘯帶來的堆積物,可推測地震規模應達到規模(M)8.3乃至8.4以上。
- 地震規模 M8.3以上
- 震央(推定) 三陸海域
- 主要海嘯災區 東北地方太平洋沿岸
- 罹難者 宮城縣多賀城市周邊 溺斃1,000人(透過史料判定的部分)
1611年12月2日
慶長奧州(三陸)地震海嘯
江戶時代的大海嘯
- 地震規模 M8.1以上
- 震央(推定) 三陸海域
- 主要海嘯災區 東北地方太平洋沿岸
- 罹難者 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 約3,500人(透過史料判定的部分)
1611年12月2日上午,於現今東北地方到東京的廣大範圍發生地震,其後海嘯侵襲奧州(現東北地方太平洋側)沿岸,在各地造成嚴重災害,仙台藩有1,783人溺斃,相馬中村藩則有700人溺斃。盛岡藩沿岸亦有800人在大槌村(現大槌町)溺斃等。西班牙探險家維茲凱諾(Vizcaíno)遭遇這場海嘯,根據其報告書中之記述,在今泉(現陸前高田市)房屋幾乎全數遭沖毀,有約50人罹難。在以往的研究中認為地震規模應為規模(M)8.1左右,但在東日本大震災海嘯以後的研究中,亦認為本次地震的規模可能更大。
1896年6月15日
明治三陸地震海嘯
即使震度不大也可能引發大海嘯
- 地震規模 M8.2以上
- 震央(推定) 三陸海域
- 主要海嘯災區 青森縣、岩手縣、宮城縣
- 罹難者 約22,000人(其中,岩手縣占18,158人)
1896年6月15日19點32分,三陸沿岸發生了震度2級左右的地震,約30分鐘後突如其來的大海嘯襲擊各地。這就是「海嘯地震」,即使地震的震度不大仍會引發大規模海嘯。
這場海嘯在青森縣、岩手縣、宮城縣等地造成了約2萬2,000人罹難,流失、全毀或半毀的房屋多達1萬戶以上,岩手縣受災尤為嚴重,沿岸約有一半的戶數流離失所,四分之一沿岸居民不幸罹難,甚至有村落遭到滅村。海嘯過境1個月後,遠野的實業家山奈宗真在沿岸災區步行調查,撰寫了《岩手縣沿岸大海嘯調查書》,詳實記錄受災情況。
1933年3月3日
昭和三陸地震海嘯
海溝外側隆起地震引發的大海嘯
- 地震規模 M8.1以上
- 震央(推定) 三陸海域
- 主要海嘯災區 北海道、青森縣、岩手縣、宮城縣
- 罹難者 約3,000人(其中,岩手縣占2,671人)
1933年3月3日2點31分,三陸海域發生規模(M)8.1的海溝外側隆起地震(※),岩手縣沿岸地區等地觀測到5級的震度。地震後30分鐘到1小時內,海嘯侵襲了北海道至三陸沿岸地區,各地遭受嚴重損害。這場海嘯在北海道、青森縣、岩手縣、宮城縣一共造成超過3,000人死亡和失蹤,遭受流失、倒塌、燒毀、淹水等損害的家庭超過1萬戶。此外,這場海嘯還帶來了火災,田老村(現在的岩手縣宮古市)的火災造成40人死亡,釜石町(現在的岩手縣釜石市)商業區的火災引發了山林大火,燒毀了299戶房屋。
在這場天災之後,各地紛紛興建紀念碑,希望將海嘯的危險性傳達後世。
※關於海溝外側隆起地震,請觀賞「1-2反覆發生的地震海嘯歷史」面板上的「地震引發海嘯的發生機制」(螢幕)。
地震發生日期(當地時間) 1960年5月22日
海嘯到達日本日期(日本時間) 1960年5月24日
智利地震海嘯
越過太平洋而來的遠地海嘯
- 地震規模 Mw9.5
- 震央(推定) 智利南部海域
- 主要海嘯災區 智利、環太平洋
- 罹難者 (日本國內)142人(其中,岩手縣占62人)
1960年5月24日凌晨2點到7點,明明沒有地震,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卻突然遭受海嘯襲擊。造成此次海嘯的原因是,日本時間5月23日4點11分於南美智利發生的地震矩規模(Mw)9.5的地震,這是世界觀測史上最大的強烈地震。受此地震影響,北海道至沖繩的廣大範圍內都觀測到海嘯,東北地區太平洋沿岸受到4~6公尺的海嘯侵襲。這場海嘯在各地造成142人死亡和失蹤。
當時日本氣象廳從未有觀測到「遠地海嘯」(※)的前例,來不及發布海嘯警報。受智利地震影響,海嘯預報的國際互助獲得推動,例如1965年於夏威夷檀香山設立了ITIC(國際海嘯資訊中心)等。
※雖無嚴格定義,但一般是指距離日本沿岸超過600公里以上的遠方發生之地震所引發的海嘯。
2011年3月11日
東日本大震災海嘯(東北地方太平洋海域地震海嘯)
日本國內最大的地震規模、前所未有的海嘯災害
- 地震規模 Mw9.0
- 震央(推定) 三陸海域
- 主要海嘯災區 東日本太平洋沿岸、環太平洋
- 罹難者 (日本國內)罹難者、失蹤者 22,252人(其中,岩手縣占6,255人)
截至2019年3月1日/消防廳,包含間接致死
2011年3月11日14點46分,發生地震規模(Mw)9.0,震源位於三陸海域的超巨大地震。整個日本列島都感受到搖晃,宮城縣栗原市觀測到最大震度7,岩手縣全域則觀測到震度4~6強。巨大海嘯湧入太平洋沿岸的廣大範圍內,連內陸深處都淹水,聚落及市區遭受毀滅性的災害。除此之外,還發生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大規模火災、土壤液化及地層下陷等嚴重災害,罹難者、失蹤者達2萬2千人以上,全毀及半毀住家達40萬棟以上,形成史無前例的複合型重大災害。